CLGM:電子廢棄物循環再生的最後一哩路

 列印  2025-05-29

中央大學企管系前瞻產業創新創價講座演講心得

演講者:佳龍科技 吳界欣董事長

演講日期:114年5月22日

演講題目:CLGM:電子廢棄物循環再生的最後一哩路

撰文者:電機三 華禹承

     在參與這場由佳龍科技三位講者楊明曄總經理、徐珮英副理與吳界欣董事長帶來的演講後,我對於綠色科技、環境保護與個人發展有了更深一層的思考。三位講者分別從不同角度切入,帶來了許多具啟發性的觀點,也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觀與未來方向。

     其中,我最先被楊總經理提出的觀點所震撼。他指出電子廢棄物正在吞食世界,這讓我意識到,若我們未妥善處理這些廢棄物,不僅會對土地造成永久性的污染,更可怕的是,這些經燃燒後產生的有毒氣體與金屬微粒,極可能會透過空氣、水源甚至食物鏈進入人體,成為一項看不見卻真實存在的健康威脅。這不僅是環保問題,更是公共衛生的危機。然而令人遺憾的是,即使有像巴塞爾公約這樣的國際協議存在,但在實際執行上仍然制約力有限。許多開發中國家成了電子垃圾的「最終出口地」,某些情況下甚至變成一種「一個願打、一個願挨」的默契。這讓我不禁反思:在經濟利益面前,環保價值是否太過脆弱?而這些問題,說到底也與我們每一個人的消費選擇與垃圾分類習慣息息相關。

     接著,在徐珮英副理的分享中,我開始思考綠色建材與我們日常生活的關係。她提出了CLGM綠色新環保材料的「四新與四化」願景——新環保、新材料、新應用、新環境,以及無毒化、無害化、資源化、創新化。這些概念乍聽之下很抽象,但細細思量,其實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。

 例如,當我們選擇低碳建材、推動節能設施,甚至從居家裝潢中減少不必要的化學塗料使用,都是在為地球盡一份力。綠色建材的普及,能有效減少碳排放,這不僅是企業與政府的責任,也是我們每一個人該重視的生活態度與社會責任。身為一個學生,我雖然無法立刻參與建材研發,但我可以透過選擇、倡導與學習,從生活中一點一滴實踐永續發展。

     在演講的後半段中,吳界欣董事長的觀點讓我印象深刻。他提到:「問題不一定能在書本上找得到答案。」這句話擊中了我內心的某個角落。在我們的求學過程中,往往過於依賴標準答案,卻忽略了真實世界的問題常常沒有唯一解,甚至連問題本身都不明確。吳董事長還提到一句幽默卻深刻的話:「博土不一定會不如博士。」這讓我深刻意識到,光是會讀書、考高分並不足以應對社會上的種種挑戰。現實中更重要的,是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與與人溝通協作的技巧。我希望未來的自己,不只是知識上的學習者,更是能在實務中發揮價值的實踐者。此外,我也深受董事長提出的一句話啟發:「你的人生舞台,是別人定義的,還是你自己創造的?」這句話像是對我投下一顆重磅反思炸彈。如果我們只是依照父母、師長或社會的期待去規劃人生,很有可能最後活得既不快樂也無法發揮潛能。唯有自己去嘗試、去摸索,找到真正熱愛的事情,才會有源源不絕的動力。被別人定義的舞台,或許看起來光鮮亮麗,但內心卻可能空洞無力;而自己打造的舞台,雖然路上布滿荊棘,卻能讓你清楚知道每一步都是走給自己。這番話促使我開始思考:我真正想成為怎樣的人?我該如何主動地設計我的人生,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安排?

     聽完這場演講除了更瞭解了CLGM的理念及應用,也讓我更認識自己。例如,吳董事長提到一個很實際的問題:「每一次的溝通與協調都需要花費很多時間,才能看得到一點點亮點。」這讓我意識到,溝通並不是講話而已,更需要了解對方、理解立場,甚至學會換位思考。他也提到:「跟別人溝通前,你要先懂人家的語言。」如果你能知道跟你討論的這個人的背景,並對其有一定的理解,那麼在談話的過程中你就愈有可能去說服對方,這句話不僅指語言本身,更代表一種尊重與理解他人的態度。此外我也更理解一件事:有時候不必太在意他人的看法。如果凡事都顧慮太多、害怕被批評,那我們很可能永遠無法踏出那第一步。就如董事長所言:「若太在意,反而會被綁手綁腳,限制自己的發揮。」我也開始思考,過去的自己是否常常因為別人的眼光而裹足不前?未來的我,希望能更勇敢去嘗試,不再因為害怕而停滯不前。

     總結來說,這場演講給我最大的收穫,不僅是對綠色科技的理解,更讓我開始思考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人。我想成為一個不僅會讀書,更能實踐的人;不僅遵循道路,更勇於創造舞台的人。未來我希望自己能在綠色永續、環保材料或創新技術的領域中找到一個立足點,發揮專長,創造價值。這場演講雖然短暫,但帶給我的啟發卻是長遠的,也讓我更加堅定了走出屬於自己人生舞台的決心。

 




發佈日期:2025-05-29
發佈人:彭莉舒
聯絡電話:03-422-7151分機66100、66110、66150
E-Mail:lishu@ncu.edu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