碳中和與永續科技發展&ESG實戰經驗分享

 列印  2025-05-15

中央大學企管系前瞻產業創新創價講座演講心得

演講者:臺灣鈣鈦礦研發及產業聯盟創會 陳來助理事長

演講日期:114年5月1日

演講題目:碳中和與永續科技發展&ESG實戰經驗分享

撰文者:電機系 沈侯汰

那句話,「他贏了所有人,卻被時代給淘汰了」,像是一記重拳打在心上。它不只是對一家企業命運的總結,更像是一面鏡子,讓我看見自己對於成功的想像有多麼單一。以往我總以為,只要在市場競爭中贏過對手,就等於走在正確的路上。但聽完講者分享後,我才意識到,真正的淘汰,不是輸給對手,而是輸給時代。 我們生活在一個快速演化的世界裡,技術推陳出新、政策翻轉速度驚人、消費者價值觀也不斷轉變。那些曾經聲勢如日中天的企業,並不是因為怠惰才失敗,而是因為在他們還來不及調整的時候,時代已經悄悄換了方向。這不是單靠努力或堅持就能克服的問題,而是看不看得見變化、願不願意應變的問題。

這也讓我更能理解講者提到的「AI、BI、CI 三種智慧」。這三個詞,乍聽之下像是企業策略裡的術語,但細想之下,其實正好反映了與時俱進所需的三種能力。AI(Artificial Intelligence)代表運用技術的能力,學生最熟悉、也正在學習的部分;BI(Business Intelligence)代表商情洞察,企業能否從數據與趨勢中辨識方向、掌握模式;而CI(Carbon Intelligence),則是這個世代的新標準,意指企業是否具備環境意識與永續思維,是否懂得在碳排與政策壓力中找到生存之道。

但這三種智慧不只是企業應具備的,它們也像是一面指南針,提醒我作為一個學生,在面對未來職涯或可能的創業選擇時,也要學會從多角度看世界。我開始意識到,過去我所重視的學術訓練,大多集中在「AI」的層次,也就是技術本身。但要真正在社會上產生影響,還需要像「BI」一樣,懂得市場規律與需求變化;更重要的是要有「CI」的視野,看見我們的技術是否對社會與環境有益,是否能符合未來政策與價值趨勢。

這種思考方式的轉變,也讓我對學界與產業界的差異有更深的體會。在學校,我們習慣於從問題出發、一步步解決技術難題;但在產業中,更多時候是從需求出發—你必須先理解市場痛點,才能決定該用什麼技術,甚至是否該用技術。技術再好,如果沒有對的場域、對的時機與對的價值,終究只是一場空。這讓我重新思考:「我的技術能力,是否能真正回應這個世界正在經歷的變化?」

回過頭來看這堂演講,講者的話語提醒我:真正的勝利者,不是跑得最快的那一個,而是看得最遠、調整得最快、願意改變的人。而要做到這一點,不能只靠本能,更需要培養一種跨領域整合的能力。唯有在技術、市場、與永續之間找到平衡,才有可能在這個時代不被淘汰,甚至成為引領者。

▲陳來助理事長與企管系曹壽民主任合影

▲陳來助理事長與馬堅勇董事長合影

▲陳來助理事長與中央大學企管系學生合影

發佈日期:2025-05-15
發佈人:彭莉舒
聯絡電話:03-422-7151分機66100、66110、66150
E-Mail:lishu@ncu.edu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