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瓷產業的絕代風「華」:探究臺華窯的藝術使命
呂兆炘董事長  專訪

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四十周年系慶專訪
撰文者:李芝穎(企管二)
採訪團隊:曹壽民(主任)、簡于婷(企管二)、林彥伶(企管一)
採訪日期:2024年4月23日

從建築業到陶瓷業,董事長的探索歷程

「我是以興趣創造工作,而不是因為想要找工作,才把我的興趣放進去。」因為興趣而創造出今天的工作環境,進入臺華窯內部,給人的感覺不似傳統對於窯廠的印象,深富文化底蘊及精巧技藝的瓷器典藏所帶來的視覺衝擊,彷彿開啟了一場藝術之旅。

董事長早年出身於營造業,高中畢業服完兵役後,便在哥哥的建築事務所協助工作。由於對製圖懷有濃厚的興趣,他展現出過人的學習能力,僅用三個月便掌握了所有建築製圖與規劃技巧。然而,當他26歲創立營造公司後,逐漸發現建築業的工作性質與他的志趣並不相符,感到創意受到限制,藝術構想無法充分發揮。正值此時,一位朋友在鶯歌從事陶瓷業,董事長因緣際會接觸到這個行業,發現陶瓷製作的無限可能,從此找到了真正的職業志向,毅然決定轉型投入陶瓷業,從而展開了領航陶瓷產業的全新篇章。


臺華窯的上釉及釉燒加工處

前瞻性思維,引領臺華窯從代工走向創新

「一個肩負歷史使命的產業,必須為下一代負責。」在民國60年代,鶯歌的陶瓷業多數以代工為主,然而呂董事長早已認識到,若瓷器工藝僅止於仿古,是無法持久的。他深知,在日用藝術產業中,唯有開創出獨特性,才能建立自主品牌並提升品牌價值。雖然轉型的過程艱辛,但這是所有傳統產業必須面對的挑戰。

從代工走向創新,是一條充滿困難的道路。如何讓那些以技術代工為核心的工藝師理解,同樣的胚體,經由不同的創作者或表達方式,能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風貌,這是一大挑戰。董事長以相同的材料提供給藝術家,讓他們與工藝師們互相討論,碰撞出新的想法,產業由此開始發生質變。藝術家的創新精神不斷啟發工藝師,而工藝師也在這過程中相互學習與創新,技術的進步如火山般迸發。透過每週開放的技術交流與資源共享平台,臺華窯與藝術家們建立了深厚的連結。包括鄭善禧、黃宗義等知名藝術家,乃至來自世界各地的創作者,都將臺華窯視為他們的創作之家。

正因董事長的遠見,臺華窯提前進行了成功的轉型。因此,當中國改革開放後,鶯歌陶瓷產業因低價競爭而迅速衰退時,臺華窯依然屹立不搖,持續引領業界潮流。


臺華窯在產品和室內設計上皆展現了傳統與現代交織的獨特美感

形塑品牌,領導市場,樹立品牌價值

「做好自己,讓產品替你發聲。」擁有創意後,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同業中脫穎而出?臺華窯選擇積極與異業及藝術家合作,讓其作品廣為人知。國內幾乎所有的五星級飯店,如凱悅、晶華、西華,及高檔餐廳如饗A

Joy所使用的餐具,均由臺華窯設計開發。不僅如此,臺華窯還承擔了國宴的特殊餐具設計,並成為總統府及外交部指定的國賓禮品供應商。在各行各業和不同場合中,都能看到臺華窯的作品,那一個個烙印在瓷器上的logo,代表著品牌價值,也是臺華窯一路堅守的見證。

與合作夥伴攜手的過程中,臺華窯不僅參與設計,還經常擔當領導角色。以凱悅為例,臺華窯提出要讓餐具具備獨特性,成功讓全球凱悅集團將台北凱悅視為榜樣。此外,臺華窯還協助臺酒與金酒,將酒瓶藝術化,並結合老酒收藏,提升品牌的文化價值,走向長遠發展。臺華窯的影響力源自於對設計的高度講究。以餐具設計為例,臺華窯開發了四、五千款,每款都需溯源至料理的烹飪過程,並結合合作夥伴的特點,還要考慮使用便利性、收納和清潔的需求。臺華窯已超越了單純的工藝設計,從更宏觀的角度去思考餐具如何與料理及文化相契合。在實用性與藝術性的平衡上,正是臺華窯的精髓所在。

回到二、三十年前,並非所有客戶都願意將logo印在瓷器上。而如今,許多大企業及政府機關主動尋求臺華窯的設計服務,並要求產品上印有其logo。臺華窯從不依賴廣告,能夠憑藉產品本身行銷品牌,全因董事長對品質的堅持和對卓越的不懈追求。他持續將文化、藝術、理念及跨界合作融入產品設計,創新不斷,讓臺華窯在產業中獨樹一幟,成為領航者。

三法合一的處事精神

「三法」指的是想法、做法與辦法。想法是創意的源頭,不能只停留在腦海裡無法具體表達,必須有清晰的構思並能夠傳達。做法則代表執行力,當有了想法後,接下來就是採取行動、進行嘗試與實踐。而辦法則是反思與檢討,透過分析執行過程中的成敗原因來改進。三法必須結合,若只停留在想法而沒有實踐,便不會有任何成果;而若執行後沒有檢討,就無法進行必要的修正。董事長將這種「三法合一」的理念融入臺華窯的經營,鼓勵員工積極提出想法並勇於嘗試,透過不斷試錯來培養能力,這種文化為團隊多年來持續成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。

自1983年臺華窯成立以來,董事長坦言自己在經營企業時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心法,始終秉持「三法合一」的做事原則,加上堅持與創新的精神來面對每一件事物。這樣的理念融入到瓷器製作的每一個環節中,從每一道工序到每一件作品,皆展現了精益求精的態度。如今,臺華窯所取得的一個個輝煌成就,都是一步步腳踏實地努力後的成果。

AI浪潮下,臺華窯如何堅持藝術使命

隨現代科技發展,AI是未來主流趨勢,許多職業面臨被取代的危機之中,對於藝術產業來說,AI也可以根據使用者的指令進行創作、調整。對此,呂董事長認為藝術產業受波及程度不大,甚至可將其視為助力。藝術之所以可貴,在於人本的精神。AI缺乏情感,雖然投入千億筆資料進其資料庫也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,但終究無法展現出人所感受到的視覺美感、體會到因作品引起的感觸,人擁有的情緒流動是AI所欠缺的,因此藝術創作不會被機器取代。而站在正向的角度,若將AI作為輔助工具,可以為創作提供不同的想法,甚至可以它的提議為基礎,透過手感、溫度去雕塑出想傳達的精神。

對於企業未來規畫,臺華窯希望能看到前瞻性,並開創出更多可能。和藝術家們合作多年,累積了數萬件典藏,編製藝集背後所富含的內容與底蘊,是經由幾十年的時光淬鍊而來,呂董事長期許未來能設立專屬於臺華藝術家的美術館,或是陶瓷技術推廣園區,持續將教育結合到陶瓷產業中。

全力以赴,迎接挑戰

雖然陶瓷業屬於高度技術導向的產業,對工藝技術的要求極為嚴苛,但在現代企業的經營中,僅依靠精湛的技藝仍不足以確保企業的成功。企業的成長與壯大,還需要來自行銷、業務、公共關係等多方面的專業支持,這些領域都需要具備現代企業管理理念的人才來推動。董事長深諳此道,因此,他特別勉勵企管系的學生們,強調「行行出狀元」的理念。不論個人的專業背景為何,只要堅定信念,發揮創意,並秉持「三法合一」——即合法、合情、合理的處事原則,就能在任何行業中找到展現才能的機會。

董事長最後期許學生,要全力以赴、盡最大努力,把每一件事做到極致。他鼓勵年輕人,無論未來選擇哪個行業,都應勇於迎接挑戰,展現自我價值。以專業精神與高度責任感投入工作,不僅能推動個人成長,更能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,為國家進步貢獻一份力量。


呂兆炘董事長(左二)與本系採訪團隊共同合影留念